公元前 210 年,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,猝然崩逝于沙丘宫。这位 “千古一帝” 的离世,犹如巨石投入历史的长河,激起千层浪,引得后世之人对其死因纷纷揣测、探究。在众多关于秦始皇死因的研究中,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观点独树一帜,格外引人注目。
郭沫若在《秦始皇将死》一文中,大胆抛出惊人论断:秦始皇死后右耳流着黑血,由此推断,其右耳里插入了一根 3 寸长的铁钉,铁钉从右耳贯穿至头颅,致使秦始皇命丧黄泉。郭沫若进而推测,很可能是胡亥、赵高先毒害皇帝,随后又将铁钉钉入其右耳。这一观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瞬间在史学界引起轩然大波。
要深入理解郭沫若这一观点,需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量。秦始皇此次东巡,随行人员阵容庞大,公子胡亥、丞相李斯、上卿蒙毅、中车府令赵高皆在列。此次巡游行程漫长,路途遥远,近万里的行程耗时长达 9 个月,堪称秦始皇历次出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。秦始皇此次出巡目的明确,一方面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,在原六国故地彰显皇帝的权威与实力;另一方面,则是渴望寻求长生不老仙药,祭祀山川神灵,祈愿江山永固、自身万寿无疆。
展开剩余73%然而,看似身强力壮、一路亲自操弩射杀鲛鱼的秦始皇,实际上身体早已出现严重问题。当车驾行至平原津时,秦始皇突然腹痛如绞,随即昏迷不醒,御医诊脉后,已然知晓其凶多吉少。更为蹊跷的是,一直与秦始皇同乘一车、侍奉左右的蒙毅,在中途被秦始皇派去会稽祷告山川。恰恰就在蒙毅离开的这段时间内,秦始皇驾崩。蒙毅乃大将军蒙恬的弟弟,而蒙氏一族皆是公子扶苏坚定的支持者。此时,蒙恬正与公子扶苏在上郡修筑长城。蒙毅的突然离开,无疑给了赵高可乘之机。
据《史记・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“高乃与公子胡亥、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,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,立子胡亥为太子。更为书赐公子扶苏、蒙恬,数以罪,赐死。” 司马迁治学严谨,其在《史记》中明确指出赵高与胡亥、李斯合谋篡改遗诏,赐死扶苏、蒙恬,改立胡亥为太子。这一记载充分表明,赵高他们具备谋杀秦始皇的强烈动机。再加上蒙毅的离奇离开,诸多迹象似乎都在暗示,胡亥和赵高极有可能是谋害秦始皇的真凶。
郭沫若认为,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,时常受支气管炎困扰,这致使他长大后胸部如鸷鸟一般,声音似豺狼。随着年龄增长与政务日益繁重,秦始皇又引发了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。在巡游途中,秦始皇癫痫发作,后脑壳不幸撞在青铜冰鉴上,这一撞击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,使其陷入昏迷状态。在这种情况下,胡亥、赵高认为有机可乘,为了各自的利益,他们合谋对秦始皇痛下杀手。胡亥渴望登上皇位,赵高则忌惮扶苏即位后重用蒙恬,对自己不利。于是,他们先在食物中偷偷下毒,使秦始皇病倒,随后趁其昏迷不醒,用铁钉插入其右耳,残忍地结束了秦始皇的生命。由于古人缺乏解剖技术,因而未能察觉这一隐秘的谋杀手段。
从医学角度来看,郭沫若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。癫痫发作时,患者极易失去意识,身体失去控制,此时若头部遭受外力撞击,后果不堪设想。脑膜炎在病情加重后,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。在秦始皇已经病重昏迷的情况下,胡亥和赵高的这一残忍手段,确实有可能导致秦始皇死亡。
然而,对于郭沫若的这一观点,学界也存在诸多质疑之声。首先,秦始皇多次遭遇暗杀,因此他的警惕性极高,身边护卫皆是他最为信任之人,宫廷内外每个环节都戒备森严。他的饮食更是经过层层检验,想要下毒绝非易事。再者,秦始皇身边有御医时刻陪驾,一旦身体出现异常,御医能够及时诊治。史书中曾记载,有一次秦始皇在咸阳宫外的梁山宫,发现丞相李斯随行车马过多,心中不快。没过多久,李斯的随行车马数量便骤减,秦始皇由此怀疑身边人泄密,一怒之下将相关人员全部诛杀。在这样强势且多疑的皇帝面前,很少有人敢冒着被灭九族的巨大风险与赵高结党营私。
此外,蒙毅的离开也并非如郭沫若所推测的那般,是被赵高刻意支走。蒙毅位高权重,当时的赵高仅仅是个中车府令,即便是胡亥,也没有足够的权力调动蒙毅。实际上,是秦始皇病急乱投医,命最信任的蒙毅 “还祷山川”,为自己折回祷疾。所以,蒙毅的离开并非是赵高的阴谋,只是他的离开,恰好让赵高看到了可乘之机,从而实施了矫诏的恶行。
综合来看,虽然郭沫若对秦始皇死因的推断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一定的合理性,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各种实际情况分析,其观点证据并不充分,难以确凿地认定秦始皇是死于谋杀。
不过,郭沫若从疾病角度对秦始皇死因进行分析的思路,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,启发着我们从多方面、多角度去探寻历史真相。
发布于:安徽省盛达优配官网-本地配资公司-专业杠杆炒股-股票去哪里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